首頁
1
商品介紹
2
光生物調節3
https://www.muxin.com.tw/ 沐欣國際有限公司
  • 認識光生物調節PBM

    1. 光能吸收:粒線體中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 (CCO) 吸收紅光與近紅外光。
    2. 能量轉換:CCO吸收光能後,啟動電子傳遞鏈,增加三磷酸腺苷 (ATP) 生成,為細胞提供能量。
    3. 活性氧調節:PBM幫助平衡細胞內的活性氧 (ROS) 水平,促進細胞信號傳導,避免氧化壓力。
    4. 細胞信號傳導:PBM觸發細胞信號通路,活化轉錄因子(如NF-κB)和生長因子(如TGF-β),影響基因表現。
    5. 細胞功能改善:透過上述機制,PBM促進細胞增殖、分化、遷移,並減少細胞凋亡,有助於組織修復。
    6. 抗炎與止痛:PBM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炎症細胞因子釋放,並影響神經末梢,達到止痛效果。


  • PBM 對 ADHD 的療效

    1.光生物調節 (PBM) 作為一種療法,已廣泛研究應用於失智症、創傷性腦損傷等多種腦部疾病治療。
    2.目前關於低強度雷射療法 (LLLT) 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治療中的應用資訊仍相對有限。
    3.透過 7 個案例研究(共 8 位受試者)的初步數據顯示,PBM 療法能有效緩解 ADHD 症狀,且無需依賴傳統藥物介入。
    4.PBM 的作用機制被認為與改善粒線體功能、增加細胞能量產生等生物過程密切相關。
    5.此療法具有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且幾乎沒有副作用的優點,為患者提供了新選擇。
    6.儘管初步結果令人鼓舞,研究仍強烈呼籲進行大規模、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以全面驗證其療效。


  • PBM對2-6歲ASD患者的影響

    1. 研究核心: 評估經顱光生物調節 (tPBM) 對2-6歲自閉症兒童的安全性、療效,以及對其自閉症症狀和腦電生理活動的影響。
    2. 治療方式: 兒童在家中每天接受12週的近紅外光 (NIR) tPBM治療,設有假治療組作為對照。
    3. 安全性證明: 12週治療期間,tPBM組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且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假治療組相似,證明tPBM在幼兒中具備良好安全性。
    4. 自閉症症狀改善: tPBM組兒童的自閉症症狀 (CGI-I和ABC量表) 在12週後顯著改善,優於假治療組。
    5. 腦電生理變化: tPBM治療後,兒童的腦電圖 (EEG) 顯示出與自閉症相關的腦電波活動有所調整。
    6. 未來展望: 本研究支持tPBM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療法,未來需進行更大規模、更長時間的研究,以進一步驗證其療效和作用機制,並評估其在自閉症綜合治療中的潛力。


  • 近紅外光對人類注意力的影響

    1. 研究目的: 探討近紅外脈衝光(PBM)對人類注意力的影響,並透過腦電圖(EEG)測量。
    2. 實驗設計: 單盲隨機試驗,40名大學生分組,以10 Hz, 830 nm近紅外光照射手掌10分鐘。
    3. 腦波支持: PBM刺激後,雷射組大腦Beta波功率顯著增加,與警覺專注相關。
    4. 行為提升: 雷射組在MDAT測驗中得分顯著高於安慰劑組,顯示注意力改善。
    5. 機轉探討: PBM可能透過誘導腦波、影響神經元、激活腦區及改善血液循環來提升注意力。
    6. 應用前景: 研究為PBM在ADHD、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等疾病的輔助治療提供初步依據。


  • PBM合併療法於神經系統疾病之應用

    1. PBM 聯合療法潛力:結合 PBM 與其他治療方法,在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顯示出額外效益。
    2. 研究範圍廣泛:本系統性回顧篩選了截至 2024 年 1 月,來自 Google Scholar、PubMed 和 Scopus 數據庫的 2. 95 篇相關研究,包含 29 篇臨床前研究和 66 篇臨床試驗。
    3. 主要疾病類型:研究涵蓋七大類疾病,包括神經精神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局部缺血、神經損傷、疼痛、輕癱和神經病變。
    4. 超越單一療法:研究旨在探討 PBM 聯合療法是否比單一療法在治療神經和神經精神疾病方面提供更多益處。
    5. 方法與參數:回顧也詳細闡述了這些聯合療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和 PBM 參數。
    6. 新興治療方向:本研究為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視角,突顯了 PBM 聯合療法的潛在應用價值。


  • PBM的鎮痛機制探討

    1. 雷射抑制神經傳導: 雷射照射可抑制周邊神經功能,減緩傳導速度並降低動作電位幅度
    2. 特異性抑制疼痛纖維: 動物研究顯示,雷射能特異性抑制傳遞疼痛的 Aδ 和 C 神經纖維,對觸覺纖維影響較小 。
    3. 多重細胞機制作用: 神經抑制機制涉及軸突形態改變、快速軸突流受阻致能量供應減少,以及影響離子通道功能 。
    4. 人體與動物研究結果一致: 人體與動物研究結果均支持雷射的神經抑制作用,後者更深入揭示其選擇性與分子機制 。
    5. 支持LLLT鎮痛機制: 雷射的神經抑制效應,特別是對疼痛路徑的直接影響,為低能量雷射治療(LLLT)的鎮痛效果提供了生物學基礎 。
    6. 參數報告不一待標準化: 既有研究的雷射參數報告缺乏一致性,限制了數據整合與最佳臨床劑量的確定,未來需更多標準化研究 。


  • PBM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傷口癒合的影響

    1. 研究目的:驗證低強度雷射治療 (LLLT) 對於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 患者,在隱靜脈切除術後期間,對組織修復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進行隨機、對照、雙盲臨床試驗,40名患者分為雷射治療組 (每日接受 660nm 波長、6 J/cm² 能量密度 LLLT,持續四天) 與安慰劑組。
    3. 評估指標:主要觀察術後第五天,兩組患者在血腫/充血區域的變化百分比,以及切口邊緣的閉合情況。
    4. 血腫/充血結果:相較於安慰劑組的惡化情況,雷射治療組的血腫及充血區域顯著減少 (p=0.0003)。
    5. 切口閉合結果:雷射治療組展現出更佳的切口邊緣閉合度及外觀 (p=0.009)。
    6. 研究結論:本研究所採用的特定 LLLT 參數 (InGaAIP 雷射,660 nm,6 J/cm²) 能有效改善 CABG 患者隱靜脈切除術後的組織修復過程。


  • PBM對傷口癒合的影響

    1. 作用原理: PBM利用紅光和近紅外光,刺激細胞線粒體,平衡活性氧,調節基因表達,促進細胞生長與組織修復。
    2. 關鍵細胞效益: PBM能增加纖維母細胞增殖、血管新生、角質細胞遷移,並優化膠原蛋白重塑。
    3. 多重治療優勢: PBM同時針對多條傷口癒合途徑,能有效處理慢性發炎及組織修復不足等複雜問題。
    4. 廣泛應用: PBM可加速燒傷和糖尿病潰瘍癒合,並用於皮膚年輕化與減少疤痕的美容。
    5. 潛力與挑戰: PBM在再生醫學領域具巨大潛力,但仍需克服治療標準化和機制理解深化等挑戰。
    6. 未來展望: 隨著技術進步,PBM有望成為未來臨床中增強組織修復的核心療法。


  • PBM對纖維肌痛症之影響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評估全身光生物調節(WB-PBM)對患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個體,在疼痛、生活品質、身體活動等方面的影響。
    2. 研究設計: 這是一項前瞻性、隨機、三盲臨床試驗,共招募了103名參與者,並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追蹤。
    3. 主要發現(疼痛): 相較於安慰劑組,接受WB-PBM治療的組別在疼痛強度(VAS量表)和功能性疼痛評估方面均顯示顯著改善。
    4. 主要發現(生活品質): WB-PBM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維度。
    5. 其他效益: WB-PBM還改善了患者的休閒身體活動水平、降低了疼痛災難化(pain catastrophizing)和運動恐懼症(kinesiophobia),並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6. 結論: WB-PBM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能顯著改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疼痛、生活品質及相關心理社會因素。


  • LLLT治療腕隧道症候群(CTS)的效果

    1.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低能量雷射療法 (LLLT) 對腕隧道症候群 (CTS) 患者的臨床症狀、神經電生理功能及超音波結構指標的治療效果,為保守治療提供實證。
    2. 採用高標準的雙盲、前瞻性、隨機、安慰劑對照設計,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客觀性,減少偏差。
    3. 共招募 42 名輕度至中度腕隧道症候群患者(平均年齡 50.4 歲),隨機分為 LLLT 治療組 (22人) 和安慰劑組 (20人),兩組均佩戴腕部矯形器。
    4. LLLT 組在疼痛、Phalen氏徵陽性、症狀嚴重度量表 (SSS) 及功能狀態量表 (FSS) 上均顯示顯著改善,優於安慰劑組。
    5. LLLT 組的神經傳導速度 (SCV) 顯著加快,正中神經橫截面積 (CSA) 顯著減少,且血管化程度顯著降低,證明神經功能與結構均有改善。
    6. LLLT 被推薦為一種有效且非侵入性的腕隧道症候群治療選擇。未來研究應聚焦於最佳治療參數和長期療效評估。


  • PBM針對網球肘治療研究

    1.研究目的: 比較低能量雷射結合增強式運動與單純增強式運動在治療網球肘上的效果。
    2.研究對象: 50名網球肘患者,隨機分為雷射組(A組)和安慰劑組(B組)。
    3.治療方案: 兩組均進行增強式運動,A組額外接受904 nm Ga-As雷射治療。
    4.主要發現: 雷射結合運動組在疼痛減輕、握力與功能性活動度方面,顯著優於單純運動組。
    5.長期效果: 雷射組的改善效果在治療結束後八週的追蹤期仍持續保持。
    6.研究結論: 低能量雷射是治療網球肘的有效輔助療法,建議未來進一步研究。


  • PBM於神經發展障礙中的應用

    1. 安全與潛力:經顱光生物調節 (t-PBM) 是一種具前景的非侵入性療法,針對神經發育障礙顯示出高安全性且副作用極少。
    2. 廣泛探討範圍:本回顧分析了 9 篇研究,主要探討 t-PBM 對自閉症類群障礙 (AS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和唐氏症 (DS) 的影響。
    3. 核心作用機制:t-PBM 假定能透過改善粒線體功能、減少氧化壓力和抑制神經炎症,來改善 NDDs 相關的病理生理問題。
    4. ASD 療效顯著:對 ASD 患者,研究顯示 t-PBM 在改善破壞性行為、社交溝通、認知僵化、睡眠品質及注意力方面具有潛力。
    5. ADHD 改善:對 ADHD 患者,臨床研究初步指出 t-PBM 能潛在提升注意力和改善整體症狀嚴重程度。
    6. DS 初步跡象:針對唐氏症 (DS) 的初步研究顯示,t-PBM 可能對改善精細動作技能、語言流暢度及情緒行為有幫助。


  • PBM 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療效

    1. 作用機制: PBM利用紅光或近紅外光刺激細胞,主要透過活化粒線體內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 (CCO),促進ATP生成,增強細胞活力。
    2. 病理改善: PBM能有效減少阿茲海默症主要病理特徵—β-澱粉樣蛋白斑塊和tau蛋白纏結的形成。
    3. 神經保護與修復: PBM已被證實能提供神經保護,減少神經元死亡,促進突觸連接,並透過調節細胞信號通路支持神經元存活和生長。
    4. 改善認知功能: 臨床前和初步臨床研究皆顯示PBM能改善學習、記憶及整體認知功能。
    5. 安全性與非侵入性: PBM是一種安全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副作用輕微且暫時。
    6. 未來展望與挑戰: 儘管PBM潛力巨大,但仍缺乏標準化方案和大規模臨床試驗來確鑿證明其療效和安全性。


  • PBM與一氧化氮 (NO) 訊號傳導

    1. 特定波長可影響NO釋放: 455 nm和850 nm波長的光照可增加治療皮膚的NO釋放。
    2. 藍光與NOx及血壓: 藍光LED(450 ± 5 nm)可增加血漿中NOx(亞硝酸鹽、硝酸鹽和RXNOs)含量,同時改善血流並降低血壓。
    3. PBM應用於糖尿病: 近紅外線(NIR)療法(650和880 nm)已被用於改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圍保護性感覺。
    4. NO代謝物水平的差異: 儘管NIR療法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感覺,但在一項研究中,血漿中NO代謝物(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亞硝基硫醇)的水平未見變化。
    5. 實驗裝置與波長多樣性: 研究中使用了多種光學裝置,包括UV-free藍光LED、普通LED和GaAs LED,波長範圍從450 nm到890 nm。
    6. PBM的作用機制與NO信號: PBM被認為通過影響NO信號通路來發揮治療效果,其中包含直接或間接調節NO的產生或利用。


  • PBM對COVID-19的治療潛力

    1. 新興療法:全身性透皮光生物調節 (PBM) 是一種新興的 COVID-19 治療方法,也可用於治療相關的炎症性疾病,如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
    2. 光化學機制:PBM 透過特定波長的光線與細胞內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激發光化學反應,進而調節細胞代謝和呼吸 。
    3. 先進設備:該研究使用了一種醫療級的 PBM 設備,其配備了可彎曲的 3D 矽膠墊,內含紅色 (650 nm) 和近紅外 (850 nm) LED,能確保光線以最佳角度進入組織,最大程度地將能量傳輸到深層器官 。
    4. 顯著療效:在 50 名有症狀的 COVID-19 患者中,所有患者在接受 PBM 治療後三週內完全康復,其中大部分在四天內症狀顯著改善 。
    5. 血氧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平均提升了 2.5 %,部分患者甚至提升了 9 % 。
    6. 急性症狀快速緩解:無論患者在出現症狀後多久才開始治療,急性症狀(如發燒、咳嗽、鼻竇充血和呼吸困難)通常在 3 到 4 天內得到緩解,且通常只需一次 PBM 療程 。


  • PBM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

    1. 研究概述: 評估PBM對20名HD患者AVF微循環的影響,採用830nm雷射照射手掌。
    2. 年齡差異: 65歲以下患者血流速度/流量增加;65歲以上患者速度微增、流量下降。
    3. 透析年限: HD治療3-6年者血流速度/流量增加;超過6年者則下降。
    4. 累積效應: 65歲以下患者PBM停止後,血流速度/流量仍持續增加至少10分鐘。
    5. 研究結論: 年齡和HD治療時間是PBM影響HD患者微循環的關鍵因素。PBM有助於改善年輕、HD治療時間短的患者AVF血流。
    6. 研究限制: 樣本量小,PBM刺激時間短,可能影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