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對人類注意力的影響
1. 研究目的: 探討近紅外脈衝光(PBM)對人類注意力的影響,並透過腦電圖(EEG)測量。
2. 實驗設計: 單盲隨機試驗,40名大學生分組,以10 Hz, 830 nm近紅外光照射手掌10分鐘。
3. 腦波支持: PBM刺激後,雷射組大腦Beta波功率顯著增加,與警覺專注相關。
4. 行為提升: 雷射組在MDAT測驗中得分顯著高於安慰劑組,顯示注意力改善。
5. 機轉探討: PBM可能透過誘導腦波、影響神經元、激活腦區及改善血液循環來提升注意力。
6. 應用前景: 研究為PBM在ADHD、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等疾病的輔助治療提供初步依據。
近紅外光對人類注意力的影響
一份基於腦電圖(EEG)研究的互動式探索報告
研究總覽:光照手心能提升專注力嗎?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種稱為「光生物調節」(Photobiomodulation, PBM)的技術,是否能透過對手掌進行無感的近紅外光照射,來影響並提升人類的注意力。研究團隊招募了40位大學生,透過精密的腦電圖(EEG)監測和一系列注意力測試,比較了接受真實雷射照射的「雷射組」與接受假性照射的「安慰劑組」之間的差異。此互動報告將帶您深入了解實驗設計、揭示腦波的神秘變化,並呈現注意力測試的關鍵結果。
實驗如何進行?
參與者
40位健康大學生,隨機分為雷射組 (20人) 與安慰劑組 (20人)。
刺激方式
使用830nm波長的近紅外光刺激器,以10Hz的頻率照射左手掌10分鐘。
評估工具
腦電圖 (EEG) 記錄腦波變化,並進行三種注意力測試以評估表現。
實驗流程時間軸
注意力測試
5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注意力測試
大腦的反應:Beta波顯著增加
腦波是我們心智狀態的反映。Beta波 (β) 通常與警覺、專注和解決問題的狀態有關。研究發現,雷射組在接受刺激期間,大腦多個區域的Beta波功率相對於基線有顯著提升,而安慰劑組則沒有此現象。這暗示PBM刺激可能直接喚醒了與注意力相關的大腦網絡。
作用機轉探討
光生物調節(PBM)刺激影響大腦活動的確切機轉仍在研究中,但現有理論和研究指出幾個可能的途徑,這些機制可能單獨或共同作用,促成了注意力表現的改善:
- 誘導特定腦波變化: PBM刺激能誘導大腦電生理活動的變化。例如,在開眼狀態下,PBM刺激可以增加與警覺和專注相關的Beta波功率,而在不同條件下(如閉眼)也能誘導其他特定腦波的變化。
- 神經元直接影響: 近紅外光可能直接作用於神經元,引起細胞層面的反應。研究表明,當感覺上皮被脈衝紅外光照射時,會產生抑制或興奮性的神經傳入反應。
- 大腦區域激活與功能調節: PBM刺激已被觀察到能激活特定腦區,例如初級運動皮層和中顳回。此外,特定頻率(如本研究中的10 Hz)的光刺激能夠誘導皮層的連貫狀態,並可能影響大腦的認知和調節功能。
- 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與氧氣代謝: 手掌光刺激可能不僅限於腦波變化,它還可能增強大腦和相關經絡的血液循環。這可以提高大腦的氧氣消耗率,為神經活動提供更充足的能量支持。
行為的證明:注意力測試表現提升
腦波的變化是否轉化為實際的注意力提升?答案是肯定的。研究中的兩項關鍵注意力測試結果顯示,雷射組在接受PBM刺激後,注意力表現有顯著改善。
多維度注意力測驗 (MDAT)
分數越高,代表綜合注意力表現越好。
關鍵發現:雷射組的MDAT分數在刺激後顯著提升,且顯著優於安慰劑組。
Stroop 色彩文字測驗
錯誤次數越少,代表選擇性注意力越好。
關鍵發現:安慰劑組的錯誤次數在刺激後顯著增加,而雷射組則維持穩定水平。
結論與未來展望
綜合腦波與行為數據,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顯示在手掌上進行10分鐘的近紅外光脈衝刺激(PBM),能夠有效增強大腦的Beta波活動,並實際轉化為多維度注意力的顯著提升。
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一種新穎、非侵入性性且看似安全的注意力提升方法,也為未來的應用開啟了可能性。例如,長期使用此類光刺激或許能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精神分裂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輔助治療提供新的方向。然而,本研究仍有其局限性,未來需要擴大樣本群體,並探討不同年齡、性別以及特定疾病患者的反應,以驗證其更廣泛的療效與應用潛力。
論文資訊
本報告的內容主要基於以下文獻。如果您希望深入閱讀原始研究,可以參考這些資訊。
論文名稱:Effects of Near-Infrared Pulsed Light on the Attention of Human Beings Us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作者:Jih-Huah Wu, Chia-Yen Yang, Yang-Chyuan Chang and Yi-Chia Shan
期刊:Life 2023, 13, 1490
PMID:37511867
本資訊圖表僅供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任何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