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M的鎮痛機制探討
1. 雷射抑制神經傳導: 雷射照射可抑制周邊神經功能,減緩傳導速度並降低動作電位幅度
2. 特異性抑制疼痛纖維: 動物研究顯示,雷射能特異性抑制傳遞疼痛的 Aδ 和 C 神經纖維,對觸覺纖維影響較小 。
3. 多重細胞機制作用: 神經抑制機制涉及軸突形態改變、快速軸突流受阻致能量供應減少,以及影響離子通道功能 。
4. 人體與動物研究結果一致: 人體與動物研究結果均支持雷射的神經抑制作用,後者更深入揭示其選擇性與分子機制 。
5. 支持LLLT鎮痛機制: 雷射的神經抑制效應,特別是對疼痛路徑的直接影響,為低能量雷射治療(LLLT)的鎮痛效果提供了生物學基礎 。
6. 參數報告不一待標準化: 既有研究的雷射參數報告缺乏一致性,限制了數據整合與最佳臨床劑量的確定,未來需更多標準化研究 。
-
PBM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傷口癒合的影響
1. 研究目的:驗證低強度雷射治療 (LLLT) 對於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 患者,在隱靜脈切除術後期間,對組織修復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進行隨機、對照、雙盲臨床試驗,40名患者分為雷射治療組 (每日接受 660nm 波長、6 J/cm² 能量密度 LLLT,持續四天) 與安慰劑組。
3. 評估指標:主要觀察術後第五天,兩組患者在血腫/充血區域的變化百分比,以及切口邊緣的閉合情況。
4. 血腫/充血結果:相較於安慰劑組的惡化情況,雷射治療組的血腫及充血區域顯著減少 (p=0.0003)。
5. 切口閉合結果:雷射治療組展現出更佳的切口邊緣閉合度及外觀 (p=0.009)。
6. 研究結論:本研究所採用的特定 LLLT 參數 (InGaAIP 雷射,660 nm,6 J/cm²) 能有效改善 CABG 患者隱靜脈切除術後的組織修復過程。
-
PBM對傷口癒合的影響
1. 作用原理: PBM利用紅光和近紅外光,刺激細胞線粒體,平衡活性氧,調節基因表達,促進細胞生長與組織修復。
2. 關鍵細胞效益: PBM能增加纖維母細胞增殖、血管新生、角質細胞遷移,並優化膠原蛋白重塑。
3. 多重治療優勢: PBM同時針對多條傷口癒合途徑,能有效處理慢性發炎及組織修復不足等複雜問題。
4. 廣泛應用: PBM可加速燒傷和糖尿病潰瘍癒合,並用於皮膚年輕化與減少疤痕的美容。
5. 潛力與挑戰: PBM在再生醫學領域具巨大潛力,但仍需克服治療標準化和機制理解深化等挑戰。
6. 未來展望: 隨著技術進步,PBM有望成為未來臨床中增強組織修復的核心療法。
-
PBM對纖維肌痛症之影響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評估全身光生物調節(WB-PBM)對患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個體,在疼痛、生活品質、身體活動等方面的影響。
2. 研究設計: 這是一項前瞻性、隨機、三盲臨床試驗,共招募了103名參與者,並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追蹤。
3. 主要發現(疼痛): 相較於安慰劑組,接受WB-PBM治療的組別在疼痛強度(VAS量表)和功能性疼痛評估方面均顯示顯著改善。
4. 主要發現(生活品質): WB-PBM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維度。
5. 其他效益: WB-PBM還改善了患者的休閒身體活動水平、降低了疼痛災難化(pain catastrophizing)和運動恐懼症(kinesiophobia),並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6. 結論: WB-PBM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能顯著改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疼痛、生活品質及相關心理社會因素。
-
LLLT治療腕隧道症候群(CTS)的效果
1.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低能量雷射療法 (LLLT) 對腕隧道症候群 (CTS) 患者的臨床症狀、神經電生理功能及超音波結構指標的治療效果,為保守治療提供實證。
2. 採用高標準的雙盲、前瞻性、隨機、安慰劑對照設計,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客觀性,減少偏差。
3. 共招募 42 名輕度至中度腕隧道症候群患者(平均年齡 50.4 歲),隨機分為 LLLT 治療組 (22人) 和安慰劑組 (20人),兩組均佩戴腕部矯形器。
4. LLLT 組在疼痛、Phalen氏徵陽性、症狀嚴重度量表 (SSS) 及功能狀態量表 (FSS) 上均顯示顯著改善,優於安慰劑組。
5. LLLT 組的神經傳導速度 (SCV) 顯著加快,正中神經橫截面積 (CSA) 顯著減少,且血管化程度顯著降低,證明神經功能與結構均有改善。
6. LLLT 被推薦為一種有效且非侵入性的腕隧道症候群治療選擇。未來研究應聚焦於最佳治療參數和長期療效評估。
-
PBM針對網球肘治療研究
1.研究目的: 比較低能量雷射結合增強式運動與單純增強式運動在治療網球肘上的效果。
2.研究對象: 50名網球肘患者,隨機分為雷射組(A組)和安慰劑組(B組)。
3.治療方案: 兩組均進行增強式運動,A組額外接受904 nm Ga-As雷射治療。
4.主要發現: 雷射結合運動組在疼痛減輕、握力與功能性活動度方面,顯著優於單純運動組。
5.長期效果: 雷射組的改善效果在治療結束後八週的追蹤期仍持續保持。
6.研究結論: 低能量雷射是治療網球肘的有效輔助療法,建議未來進一步研究。
others
-
相關連結